大运河文化又称“京杭大运河文化”,但不同于“运河文化”。因为运河文化,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。大运河文化,是一种社会现象,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;又是一种历史现象,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。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国家因素,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、地理、风土人情、传统习俗、生活方式、文学艺术、行为规范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。一言以蔽之:大运河文化,是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,与海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,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。
据记载,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,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,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清朝末年,大运河历经数代王朝的疏浚与整修,通过漕运,大大加深了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、文化交流,所经之处孕育出一座座名城古镇,承载了无数繁华盛景,上千年间斗转星移,这些城市的命运,无不随着运河水的潮涨潮落而起起伏伏,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天津。
天津境内的京杭大运河,全长约195公里,其中南运河约99公里,起点为九宣闸以南的静海区梁官屯村,北运河约96公里,起点为武清区河西务镇的木厂闸,南北运河相向而流,分别流经静海、西青、南开、北辰、武清等区,最终在三岔河口汇聚入海。虽说早在清朝末年,由于铁路和海上运输的兴起,以及清政府疏于河道治理、水流不足等原因,大运河的不少河段都出现淤塞,并最终失去了漕运功能,但天津境内的运河却因为水量相对充沛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保持着航道畅通。
大运河流淌至今,不仅成为天津的文化线,也是天津的生态线。
这条文化长河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,是酣畅淋漓的劳动场面,是富庶繁华的市井生活,也是波涛滚滚的乡愁记忆。
古老的北运河和龙凤新河交汇处,因建有八孔截水闸而得名八孔闸,又称为武清的北戴河,是历代帝王南巡的必经之地。如今,我们可以看到,通过河道拓宽、景观建设,这里已经变身为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,让千年古运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我校广泛开展“大运河文化”宣传教育活动,通过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,引导学生了解“大运河文化”的内涵与价值,切身践行文化理念,积极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,进一步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立志将小我融入大我。
大运河,是一个不会老去的故事。阅尽历史的它,也将在统筹保护、传承、利用中,以其新的“肌理”焕发新的魅力,带来新的繁荣。